在中国石油地质教育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中,有这样一位“地质教师”,他以四十年光阴深耕一门课程,凭毕生心血熔铸一部教材,用师者仁心培育一代代石油勘探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蒋有录教授的故事,不仅是一位教师的成长史,更是一部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与能源事业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
一、四十年磨一课:教学是永不停歇的勘探
自1982年留校任教以来,蒋有录就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他主讲的课程“油气地质与勘探”被学生称为“看家课”,他却从未因重复讲授而降低标准。每年开学前,他都要补充最新案例,将本学科前沿内容补充到教案中。“教学是个良心活,一点也马虎不得。”他总是这样分享到经验:“你投入多少,学生都能感受到。”
蒋有录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他的课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他常常教导学生:“要把埋在地下数千米的油气藏‘搬’到你们眼前,让你们了解它的来世今生。”这种持续数十年的精益求精,使这门课先后获评国家精品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一流课程,成为全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标杆。
凭借着深厚的教学情怀和系统的改革实践,蒋有录获得了三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他构建了以国家一流课程“油气地质与勘探”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主编的系列教材入选“十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成多维度教学资源库;为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蒋有录带领团队建立了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前沿科研成果和生产案例融入教学,显著提升学生工程与实践能力;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他带领团队通过“传帮带”机制、集体教研与科教融通模式,有机融合其科研反哺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他本人也先后被聘为教育部高校地质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地质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委员等,为全国地质类专业教学贡献力量。
二、科研反哺教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蒋有录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师者,更是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含油气盆地成藏规律研究,像一位“油气侦探”,不断破解地下几千米深处的油气矿藏形成原理。他主持国家重大专项、自然基金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十余项。而这些成绩没有让他远离讲台,反而让他更加坚信“科研与教学,从来不是两条路”。
没有科研的教学缺乏生命力,没有教学的科研缺乏根基。蒋有录践行“教学支持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育人理念,将最新科研成果、行业动态和技术方法及时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他把科研现场“搬”进课堂: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的重大油气勘探发现,常常成为他第二天的教学案例。学生刘华至今难忘,自己的十万字毕业论文被蒋老师改得“满篇红”,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经过五轮修改,每一次都是深夜邮件的批注和第二天晨会的详解。那篇论文最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而比论文更珍贵的,是那份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精神传承。
蒋有录用行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含义——不仅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更要写进学生的成长里,写在国家能源安全的大局中。
三、育人先育心: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以德为先,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言传身教,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这是蒋有录对年轻教师说得最多的话。他始终秉持“以德为先、以业为上、以人为本、以苦为乐”的理念,坚持为每一届新生讲授“专业认知第一课”。
在这堂被许多学生称为“改变人生”的课上,蒋有录并不急于讲解专业知识,而是从我国油气勘探历史开始,讲述一代代石油人穿越戈壁、远赴海洋,为国家寻找能源的故事。在课堂上,他向同学们展示着一张张老照片: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庆油田的发现井--松辽盆地松基3井;深夜里帐篷中亮起一盏煤油灯,油气勘探工作者围着一张图纸讨论……一位学生动情地说:“从那一天起,我不再只觉得这是一门专业,更觉得这是一份使命。”
蒋有录经常倡导“把追求卓越作为一种习惯”,不仅在学术上对学生严格要求,更在人生选择上给予真诚指引。即使学生毕业多年,他依然保持联系,时常分享行业动态,叮嘱大家“先做人,后做事”。一位在新疆油田工作的学生这样讲到:“蒋老师的邮件和电话,总在我迷茫时带来力量。他让我明白,所谓‘争创一流’,不仅是为单位立功,更是为国尽责。”蒋有录四十余年的教育生涯,恰似一部微缩的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发展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地质人才培养,到新时代建设能源强国的教育担当。他用自己的课堂、教材和脚印,诠释了何为“石油精神”,何为“大先生”本色。
“作为教师我深刻体会到,个人理想奋斗要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要把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当作一种理想与追求。特别是作为国家的一所战略性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担负起新时代的重任,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为指引,以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学好专业,报效国家。”蒋有录用40多年的教育教学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教师一直是我热爱并崇敬的职业,我一直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理想与追求,一种挑战与完善。”蒋有录就像一盏明灯,四十载如一日地照亮着无数学子的求知之路,为中国石油勘探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他用自己的毕生坚守,诠释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展现了新时代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关工委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