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

把岁月镌刻在守护能源动脉的路上 ——记储运工程系退休教师何利民教授

发布者:颜艳发布时间:2025-09-25浏览次数:12

      头发花白,风度儒雅;目光炯炯,笑容和蔼。初识何利民,很多人都会对他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独特气质印象深刻。但无论是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还是坚守油气储运工程多相分离技术领域的从容,他的儒雅之中其实包含着不折不扣的刚强。外柔内刚的气质正是在数十年对守护能源动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的坚守和勤勉的耕耘所留下的岁月印记。

三尺讲台的耕耘人:粉笔灰里裹着育人的初心

      清晨的阳光刚刚洒进教学楼,何利民已经站在教室后门。他左手攥着一沓稿纸,纸边被指尖磨得发毛,那是前一晚写到深夜的讲课题纲,从知识点排布到案例穿插,字里行间画满红笔修改的痕迹。“不管讲多少遍,少了这张纸,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他笑着搓了搓稿纸的动作,藏着四十年授课的初心。

1982 年,21岁的何利民刚留校任教,到机械系教“机械制图”这门课。储运专业出身的他对这一领域全然陌生,但他认为专业需要自己,便决心讲好课。前两年,他几乎翻遍图书馆相关书籍从零学起,这也锻炼了他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如今,储运专业开拓油气储运装备研究新方向,开设机械制造类课程,实现储运技术与机械制造结合,在跨专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刚开始上课时,台下学生和他年龄相仿,为了让学生听得进、听得懂,他常请教研室老教师到宿舍听自己试讲。“这里节奏慢了”“这个图例小了”,老教师们的建议被他密密麻麻记在笔记本上。冬天的教室没有暖气,学生裹厚羽绒服仍发抖,他却只穿毛衣讲得满头大汗。“何老师的课,连图纸都像活的。” 学生陈建恒记得,有次他没听懂油罐消防系统的设计,何利民下班后把他带到实验室,用矿泉水瓶做油罐、吸管做管道,蹲在地上演示了整整一个小时,直到他点头说 “懂了”,才发现两人的裤脚都沾了灰尘。这份对学生的牵挂让他三十多年课前半小时到教室、课后留十分钟答疑,成学生“毕业最舍不得的老师”。

科研攻坚的探路人:一颗匠心守护能源动脉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何利民深知,教学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何利民在博士毕业回到石油大学后,将这个思路带回石大,多年来一直进行多相流的研究,坚持对多相流研究的持续投入。

      作为水下生产系统的组成部分,水下分离器是海洋石油开发的关键设备之一。何利民指出,深水下高外压条件下分离器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技术突破关键。他何利民把之前研究的分离技术与国家需求的技术相结合,终于在大批量立项的情况下抓住了机遇。没有实验装置怎么办?自己造!何利民等人通过自主设计和焊接,制作出油气水分离实验装置,就此开创油气储运装备研究方向。

      “买最好的设备,出最好的数据,发最好的论文。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何利民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为追求实验的精度,何利民不惜购买昂贵的仪器,只为核实原始数据和实验记录。学生采购设备时他大方慷慨,审核学术结论却严厉苛刻,还强调“搞科研不能跟在别人身后跑,必须创新”。他的课堂以基础型实验为主,帮学生掌握综合实验台架用法。硕士研究生陈剑平表示这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索性,但是可以启迪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驻扎油气分离领域的三十年中,何利民带领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团队在紧凑型气液分离等多相分离技术领域形成优势与标志性成果,垄断水下分离技术国家重点课题;建设的“多相流和多相分离实验室”升级为CNPC重点实验室,成果反哺本研教学。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6项,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140余篇被SCIEI收录。

专业建设的铺路人:从油印讲义到全国示范

      2004年,何利民承担教育部油气储运学科专业规范研究项目后,便思考如何办好储运专业。因储运行业自动化高、易燃易爆,学生实习常“只能看不能动”,他提出结合现场工艺设备与教师科研成果,自主研发工程化教学设备。目前实验室已建成“等温输油管道实验装置”等12套综合装置,解决传统实践教学系统性差、“实习无操作”等问题,满足教学需求,显著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在何利民的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下,储运专业获“专业规范引领、实验系统创新、实验体系完备”成果。2012年,获批油气储运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他带领中心承担国省级教研课题10项、获教学成果8项、发表教学论文39篇,自主研发实验装置输出国内外25所高校,覆盖率72%,有效促进相关院校专业建设,形成良好示范辐射作用。

      他说自己很幸运,见证了储运工程专业一路走来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四十多年来,何利民从 “毛头小伙” 变成了头发花白的教授,却始终没离开油气储运这条路。他手里的粉笔,板书了四十年;他焊过的实验装置,培养了一批批行业骨干;他搭起的梯子,让油气储运专业走向了全国领先。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总说:“看着学生成了能源动脉的守护者,看着专业越来越强,这点累算啥?” 这就是何利民,一个把岁月都刻在能源储运路上的人,却用责任担当和日常的奋斗,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关工委选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