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那便是“五老精神”。这一精神,是由一代代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在关心下一代成长、投身教育事业的实践中凝聚而成的精神财富。他们用忠诚书写担当,用关爱滋养心灵,用创新开拓未来,用奉献诠释人生。在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正是这些“五老”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师者风范,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为青年学子点亮理想的灯塔,指引他们在人生航程中坚定前行。他们的事迹如繁星点点,照亮教育事业的广阔星空,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教师和学生。
在这群闪耀的星辰中,王弥康、沈惠坊夫妇的故事,便如一束格外温暖的光芒,照耀着无数学子的前行之路。初次了解到这对伉俪,是通过学校发布的一篇推文。他们虽已年近九旬,却精神矍铄,照片中那坚定深情的目光中,透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执着。
王弥康教授1938年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南京工程学院热能动力装置专业,198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沈惠坊教授1937年同样出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后分配至北京石油学院工作。两位教授先后来到华东石油学院,投身热能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与教育事业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谈及东营的艰苦岁月,沈惠坊教授微笑着回忆:“那时候条件差,下雨天校园一片泥泞,是名副其实的‘水泥路’。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从未想过放弃。”在教学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们自编教材、自制教具,力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他们的这种不计得失、迎难而上的教学态度,是“五老精神”中“担当”与“坚守”的真实写照。
1978年,教育迎来春天。为了应对新一轮的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学任务,沈惠坊教授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同时还要学习英语。她曾笑言:“有人问我两个孩子怎么都考上了名校,我说我根本没时间辅导,他们是看着我学习,才养成了自觉。”这是最质朴的“言传身教”,也是“五老精神”中“关爱”最动人的体现——用实际行动,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目标。
更令人敬佩的是,这对夫妇始终不忘初心,铭记“感恩”二字。王弥康教授坦言:“从中学到大学,我的学费全是国家资助的。后来又得以公派留学,这一切都源于国家。”正是这份感恩之心,促使他们从1994年起陆续设立“王弥康奖学金”“热工奖学金”,持续捐助希望工程,将个人所得回馈社会、支持教育。
2024年10月,近90岁的他们再次做出令人动容的决定:从北京专程前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设立“感恩基金”,一次性捐出50万元,并承诺今后每年捐出退休金的一半用于追加该基金。相比捐资助学的慷慨,他们的日常生活却极为朴素:家中陈设简陋,衣物褪色,三餐简单。面对物质的淡然和精神的富足,令人肃然起敬。
令人动容的一幕,是当工作人员以为两位教授是出于党员责任感而选择“七一”捐款时,他们却淡淡地说:“我们俩都不是共产党员,但都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这句话虽平实,却掷地有声。他们用行动表明:对党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从不需要标签来界定,而是源自内心的信仰与奉献。
这种不计身份、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更深刻地诠释了“五老精神”中“无私奉献”的真义。哪怕家庭也面临压力,他们依然心系教育事业,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摆在首位。这是一种超越形式的理想主义,是“教育强国”最需要的时代力量。
他们的付出,也换来了学生最真挚的感恩。化机专业98届学生史方军,大学期间家境困难,得到两位教授持续资助。多年后得知恩师定居北京,他主动承担起照顾责任。面对他人的称赞,他却淡然一笑:“比起恩师对我的帮助,我做的根本不值一提。”这种薪火相传的感恩与回馈,正是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即便早已退休,王弥康、沈惠坊夫妇仍心系教育发展。他们常说:“帮助学生,就是在为国家助力。”他们用一生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国家的感恩,生动展现出“五老精神”中“奉献”“传承”的深刻内涵。他们是教育路上的“感恩明灯”,更是新时代青年心中的“精神火种”。
走近这对夫妇,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仅仅追求学业优异,更应注重品格修养与精神追求。他们用一生的坚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当以他们为镜,将个人成长与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紧密相连,把感恩化为前行的动力,把理想落实于行动,在学习、实践与服务中不断历练自我,努力成长为堪当时代重任的中国青年,让青春在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绽放最绚烂的光芒。
(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 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关工委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