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我们要给学生做好表率,用积极的三观影响每一个孩子。”学校“五老”代表刘乃亮老师以教育履历为纸、鲜活劳动经历为墨,为我们讲述了一堂“如何读懂中国”的生动课程,他用半生的教育坚守、对劳动的赤诚热爱,为我们铺开了一幅写满执着与温暖的中国精神画卷,字里行间都是执着与温暖,也藏着一代“五老”对教育、对劳动最赤诚的中国心。
以劳育心,深耕讲台诠释匠心传承
当学生第三次选他的课,当理工科学生因他的授课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感兴趣,刘乃亮老师形容这是自己教学生涯里最动人的画面。这些瞬间不是刻意“摆拍”,而是自然流露的真情。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印证着对教育的初心,在他看来,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师生双向奔赴的滋养,教师的劳动,也从不是机械地备课上课,而是带着热爱的创造性深耕。
刘老师的教学从不囿于理论,他更注重学以致用。在摄影实践课上,总能看到他背着沉甸甸的相机,领着学生外出实操的身影,选景时帮忙分析光线角度,对焦时手把手纠正姿势,调整参数时耐心讲解原理,他一步步带着大家在镜头里摸索如何发现美。正是在一帧帧具体的画面、一桩桩琐碎的小事中,我们看到劳模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勋章,而是把该做的事做到极致,他将学生的成长当成自己最大的成就,教一堂课,就把每个知识点都备得扎实,带一次实践,就把每个细节都盯得仔细。
采访中,刘老师谈及自己经历了高等教育的两个时代,过去是“精英教育”,学生揣着对知识的盼望主动追着学,而如今高等教育普及了,学生水平难免有差异,不少人可 能会先问“这门课对找工作有用吗”,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也发生了改变。即便如此,他从未降低过对教学的要求,反而花更多心思琢磨怎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怎么让学生真正读懂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正是在这样脚踏实地的育人实践中,刘乃亮老师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关爱后代、务实奉献、传承文化的“五老”精神。读懂中国不仅在于宏大的叙事,也在于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切而温暖的教育场景。
亦师亦友,严慈相济守护成长之路
当被问起“严和友怎么平衡”,刘老师笑着回答:“严是为了让他们成‘才’,友是为了让他们成‘人’。”考试时绝不能放宽标准,因为知识的底线不能松,但学生失意时找他聊天,他能陪在办公室聊到天黑,在他心里,孩子的心事、情绪的温度,比一张试卷上的分数更重要。这份刚柔并济的坚持,恰恰映射出他育人理念中的动人之处。
刘老师始终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己有热爱,科研才更有动力,课堂也更有温度,“我的热爱,得能点燃学生的热爱才行。”在他看来,“五老”精神中的奉献,不是单方面的牺牲,而是用自己的光,照亮更多人的路,严格的是治学态度,温暖的是育人初心,这份平衡里,藏着一位教育者最纯粹的育人情怀,也藏着最朴实的中国心。
而被问及“若用一句话总结您的教学心得”时,刘乃亮目光温暖而坚定地回答:“爱学生,爱自己。”他缓缓解释,只有真心把每一位学生放在心上,细致洞察他们的学习需求与成长困惑,同时不忘关照自己的内心、坚持自我成长,才能在漫长的教育之路上走得稳、走得远。“最难忘的,从来都不是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看到自己的付出被学生认可的时候。”这样朴实又真挚的回答,不仅勾勒出他数十年深耕教育讲台、热心公益事业的奉献轨迹,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五老”精神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也读懂了这份职业里藏不住的担当。
镜间有光,定格瞬间致敬平凡坚守
分享会后的摄影教学,更让我们看到刘老师“精益求精”的另一面。有同学问起:“怎么抓劳动者最动人的神态”,他没有直接讲参数,而是耐心解答道:“要学会观察劳动者的工作状态,提前预判他们专注、投入的瞬间,同时注意光线和构图,用镜头语言传递情感。”面对“拍摄劳动场景时,怎样突出画面故事感”的疑问,刘老师结合自身经验分享道:“可以通过捕捉劳动者的动作细节、环境元素,甚至是他们与周围事物的互动,让画面‘说话’,展现劳动背后的故事。”他蹲下来调相机角度,手指在按键上熟练滑动,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在为我们示范如何敬畏每一份平凡的劳动。
后来,我们拿起相机,定格食堂阿姨粗糙的手、保安大叔站岗时挺直的背、拍园丁修剪花枝时专注的眼神,每按下一次快门,就想起刘老师说的“让画面说话”,那些我们平时忽略的瞬间,早已藏着鲜活的中国劳动者群像,也藏着刘老师想教给我们的,尊重劳动,就是尊重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以刘老师为代表的一代“五老”,他们是教育者,是劳动者,是传承者。从刘老师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者的初心,也看到了一代“五老”的坚守,他们历经时代的变迁,却从未改变对事业的赤诚,他们见过世界的复杂,却始终保持对人的温暖。读懂中国,也是读懂平凡人身上的执着,是对劳动的执着,也是对教育的执着,更是对下一代的执着。
用镜头记录劳动的美,用行动践行奋斗的真,用热爱传承文化的魂。就像刘老师所言“每一分努力都会被看见”,我们的青春,也可以在追寻“五老”足迹的路上,写满对中国的热爱,对未来的担当,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应”,也是对“读懂中国”最深切的诠释。
(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 文法学院关工委选送)